玩手机玩一整天,已是现在大众的日常,不过网络世界深深影响着儿童及青少年,可能成为他们自伤的关键。专家指出,少儿心理疾病在近几年明显攀升,尤其是忧郁症,成长率成为了儿童身心科门诊诊断的第1名。忧郁、自伤和注意力问题,是中小学生到儿童身心科就医的主要症状,而网络霸凌、性讯息传播及游戏成瘾是关键原因。
儿少最常因忧郁症、焦虑症就医
现代信息传播快速,却也增加儿少忧郁症的人数,儿童身心科门诊近3年成长了56%,成长率跃居第一,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护正遭受困境。他说:“高达35%的心理疾病,在14岁前就已经开始发展,但在青少年阶段,脑神经连结才正要定型。”
门诊最常见的诊断类型依序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忧郁症、自闭症、焦虑症及相关疾病,以及发展迟缓。其中忧郁症及焦虑症增加幅度最明显,成为初、高中生最常见的门诊诊断类型;小学生则是以ADHD为最常见,其次为自闭症。
调查中也发现,65%的医师表示,小学忧郁症患者“偶尔出现”过自杀、自伤行为。70%的医师表示,初中忧郁症患者“经常出现”自伤行为;高达90%的医师表示,高中忧郁症患者“经常出现”或“总是出现”自伤行为。
自主就医意识随年龄增加
不过,调查指出,随着年龄增长,患者自行提出就医的自主意识大幅提高。针对高中期患者,已有92%的医师认为是由个案本人主动提出,其次是家长发现带至就医;针对初中期患者,有56%的医师认为个案主动提出希望就医的来源增加,仅次于学校教师建议。
1情况致青少年自伤风险增
数据调查发布的“青少年网络不当行为与自伤风险的关联”调查8,000位小学5年级到高中3年级的学生,发现有1.3%中小学生曾发生性私密影像外流、1.1%遭遇过网络霸凌、0.9%则曾是网络霸凌的加害者、 0.7%有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都是导致青少年自伤风险升高的重要关键。
其中,性私密影像外流是自伤最严重的危险因子,自伤风险增5.16倍,这些外流的性私密影像,有可能让他们陷入暴力与遭性勒索的犯罪风暴中,而引发严重自伤与身心症状。
常见的网络问题行为包括不当的霸凌或性相关讯息,如文字、图片、影音等,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霸凌几乎不会单独存在,常见情况例如:
游戏霸凌和网络霸凌可能同时存在
儿童及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遭受霸凌者,在网络世界中也容易持续遭受网络霸凌
加害者也可能是曾遭受霸凌者,这样恶行循环的行为可能为双方都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关键在于孩子在网络上“做什么”
关键不是在于家长应管束孩子用多少时间上网,而是要关心孩子在网络上“做什么”,网络使用也是孩子独立的过程,更理想的作法是在给予孩子手机前,先培养孩子判断能力,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存在风险,并试着跟孩子一同参与网络世界。
如何判断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征兆?孩子可能出现网络自伤行为的最明显征兆为睡眠异常,若观察到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入睡困难或频繁早醒,就要提高警觉;无精打采、不愿上学,或情绪突然暴躁等异常变化,也可能是警讯。建议家长,及早发现异状关心孩子,并以适当治疗介入,才能避免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