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快讯 > 健康要闻 >

张积仁:创新绿色预防医疗体系 引领健康中国

发布: 2018-03-21 15:06:46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Jake  |查看:
医学专家张积仁对TE-PEMIC慢病风险干预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十三五”规划中,健康产业也是发展热点。有权威报告称,世界上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比重均超过10%,而我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仅为4%-5%。中国人整体的健康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健康产业也将迎来爆发期。未来5年,我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十万亿元,而在这十万亿中,慢病预防服务或将成主流。
张积仁:创新绿色预防医疗体系 引领健康中国
如何为主要慢性疾病高风险人群提供风险干预和预防医疗服务,探索有效的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平台,成为健康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成为该领域医学专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中心科主任张积仁联合国内外预防医疗专家,分析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超重肥胖、肿瘤等主要慢病的发病机理和致病风险因素,并建立和应用了TE-PEMIC慢病风险评估和干预的分子标准,为慢病预防提供了新的研究和探索思路。
硕果累累的医学之路
张积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靶向治疗学会(IABT)副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靶向治疗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国际肿瘤标志标志学会科学顾问,中国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细胞生物学会主席,中华冷冻治疗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肿瘤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目前担任中国医促会分子保健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靶向干预与防控学会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广东省靶向肿瘤干预与防控研究院院长。
1993年,张积仁被授予“全国百名医学中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并开始享受政府津贴;1996年获军队杰出人才基金,获总后科技新星并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被广东省选为广东省生物技术学术带头人;1999年评为优秀归国人员;2000年被邀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Birkmayer研究所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并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放射肿瘤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肿瘤中心,英国剑桥大学Wolfson学院等建立学术协作交流关系。他培养了肿瘤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多名,多数已经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职称,50多名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肿瘤专科带头人。
张积仁担任第一军医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中心主任22年,长期致力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从事该领域研究和临床以来,张积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重大课题项8项,参加国家863课题的研究1项, 参加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发明专利3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1999年,他在亚洲首先引进美国氩氦刀靶向肿瘤治疗新技术,设计和指导了世界第一例CT引导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肝癌,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和立体定向氩氦刀靶向治疗脑肿瘤手术。行业内被称为“中国氩氦刀之父”,也是国内靶向治疗技术分会的发起人。近年来,他组织中外靶向治疗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主持召开了全国靶向治疗大会7次,国际靶向治疗大会4次。另外,他主持国内外专家制定了氩氦靶向治疗技术临床规范, 为国内外科学规范使用肿瘤氩氦刀靶向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主编了世界第一部氩氦靶向治疗技术等4部专著。
TE-PEMIC体系的创新与探索
让生命远离疾病是张积仁教授的最大愿望和职业梦想,近年张积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整合了国际先进的分子医学、环境医学、功能医学、细胞免疫及预防医学技术,建立了第一个预防医疗技术平台,提出分子保健的理念,并建立了绿色慢病风险干预技术体系。
通过研究认为:人体微循环中不稳定的蛋白质(Proteins Variation or heteromorphosis)、体内暴露和残留的环境毒素(Environmentaltoxins,如重金属、农药、有毒化学物质)、蓄积的代谢毒素和分子突变物质(metabolic wastes and molucular mutation)、免疫抑制因子((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慢性炎性因子(chronic inflammatory factors)是人类慢性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因素。靶向排出和干预(targetevaluationandandintervention)体内这些致病因子是慢病靶向预防技术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健康和预防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他们将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和干预分子标准定名为TE-PEMIC。
2015年11月21日,在第一届全球预防医疗联盟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分子保健与预防医疗大会上,张积仁作为大会主席就TE-PEMIC慢病绿色预防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到来自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与会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同。
TE-PEMIC体系既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将现代环境医学、功能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别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等与中医理论有效结合。它是预防医疗技术服务的一种创新探索,也是健康产业预防医疗技术规范化服务的一种尝试。
张积仁认为,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进入分子医学阶段,使得慢病预防超早期分子预警成为可能。如何排除体内的致病因素应该成为目前健康产业和抗衰老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预防和干预体内暴露和残留的外源性的环境毒素(重金属、农药、致病化学物及微生物)、变性及不稳定的蛋白质(被残留的重金属、农药螯合、或被物理、化学及生物损伤的大分子蛋白)、分子蠕变和蓄积的内源性的代谢产物及毒素(增高的LDL,尿酸、肌酐、HCY、自由基等)、免疫抑制因子(免疫复合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子、自身抗体、COX2等)、慢性炎性因子(TNF-a、IL-1β、IL-6、IL-8等)在慢病预防和患病风险评估、防控、干预和预防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TE-PEMIC技术已经在广东腾湃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狮子湖医院国际医学中心率先为客人服务,已服务近千人,为他们有效清除体内暴露的重金属和慢性病风险因子,并可以使30%癌基因突变的高风险个体的血浆突变基因检测结果转为阴性。使得心脑血管风险因子(脂蛋白a、脂蛋白b、HCY、B2-微球蛋白等)下降10-25%,极大减低了慢性疾病的威胁。
TE-PEMIC慢病预防医疗技术体系建立的依据
那么,TE-PEMIC慢病风险干预的分子标准建立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张积仁表示,TE-PEMIC体系主要依据以下五大原理:第一,人体环境毒素暴露及残留可以导致细胞分子损伤;第二,代谢失衡及代谢产物蓄积改变细胞生长内环境;第三,免疫功能抑制与慢性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第四,慢性炎性因子为慢性病发生提供了内环境;第五,蛋白质的稳定性是细胞功能活动的重要保证。
人体环境毒素暴露及残留可以导致细胞分子损伤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加剧。空气、水、土壤等的污染不仅损害人体的血管、神经、免疫以及造血功能发生异常,而且由环境致病因子暴露引起的疾病也日渐增多。这其中,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重金属在体内蓄积与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铅、砷、镉、铬、镍等多种重金属列为人类致癌物质。随着对重金属与癌症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重金属致癌的分子医学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证实,重金属暴露会对人体的代谢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代谢综合征等代谢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张积仁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重金属暴露和脂代谢异常的高风险人群中,可以检测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重金属螯合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中可以检测出重金属的存在。环境致病因子可以造成细胞内线粒体代谢异常引起致细胞功能异常,并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形成。
有研究者对140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重金属锂含量明显增加,代谢综合综的发生发展与血清锂水平呈正相关。除了锂以外,镉也被认为与代谢综合征密切联系。长期低剂量的重金属暴露会可能导致糖尿病或高血压从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很多环境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人体内重金属的暴露可能影响细胞分子内环境的氧化应激能力,细胞周期的调控和增殖能力,甲基化和DNA的修复能力,微环境中炎症因子、免疫抑制形成,成为肿瘤发生的可能因素之一。有研究者报道镉暴露可能导致乳腺癌发生,铬和镍暴露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钯汞暴露可能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
美国梅奥医疗对2000年至2014年14年间在其医疗中心就诊的四千多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减少铬和镍等重金属接触会降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还有,对火山地区和其他地区人群进行比较发现,火山地区水质资源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造成前者人群血液中重金属含量偏高,伴随着甲状腺癌高发。重金属暴露作为肿瘤的高危因素相关研究已经引起国际预防医疗联盟和国际医疗体系认证机构的重视,目前针对致病重金属螯合物人体内的分子检测及评估干预技术,张积仁教授已经申报66项国家科技发明专利。
在环境致病中,近年来农药、杀虫剂的广泛应用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关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阐明了农药残留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除了农药急性中毒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外,长期低剂量的农药进入人体后,可能损伤DNA的功能及结构,进而诱导基因突变,并可能成为肿瘤发生发展的诱因。农药与细胞及DNA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探讨已成为环境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提出并证实了农药对人类及动植物均存在确切的细胞及基因毒性。例如,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可诱发人单核细胞发生凋亡;苄氯菊酯/丙烯菊酯混合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很多研究证实 一些农药可通过形成DNA加合物的形式产生诱变作用,农药中的活性分子可能嵌插进ctDNA的碱基对之间,或者与DNA的磷酸基团发生静电结合,从而改变了DNA的空间构象,最终对有机体的DNA产生化学损伤。 科研人员通过彗星试验发现氯氰菊酯在低浓度(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1/10)的情况下就可导致DNA单链断裂,并且随着浓度增加,DNA损伤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另外,在低暴露浓度的时候就可观察到染色体畸变的存在,通过核型分析显示有染色体断裂和随体联合。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可造成DNA单链和双链的断裂之外,还可通过DNA-蛋白交联的形式致DNA损伤。
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如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氯胺磷、马拉硫磷、马拉氧磷)造成DNA损伤的同时,能使细胞内ROS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并降低SOD、CAT、谷胱甘肽(GSH)的活性。许多研究在氧化应激致细胞DNA损伤这一问题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虽然不同种类的农药,其活性分子作用机理存在差异有关;但有数据表明人类慢性疾病的增长与人类农药实用量增长可能相关。因而人体内农药及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暴露及残留的干预在环境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谢失衡及代谢产物蓄积改变细胞生长内环境
代谢是细胞赖以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其机体结构稳定并对环境进行适应的化学反应,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代谢失衡,则机体对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出现病理性,不协调的供需不平衡状态,从而表现为一种或连带性的多种物质紊乱,改变细胞生命活动的内环境引发系统慢性疾病的产生。
代谢性疾病是代谢失衡最常见疾病。如糖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引起高脂血症、肥胖,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痛风,电解质代谢紊乱引起高钾、低钾血症等。同时需要关注的是,事实上,代谢疾病并不单一,往往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代谢物质功能失衡并存,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表现-代谢综合征。
Odden等研究发现肥胖和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Dilidaer等研究指出体内血尿酸增高可同时引起糖代谢、脂肪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的紊乱,同时也促进钠的重吸收,引起水钠潴留致电解质紊乱、高血压。代谢失衡可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死亡。机体各代谢组分失衡-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都可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相互作用更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
Arnl等对1758名中年男性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分析追踪30余年,指出患有代谢疾病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总死亡率明显增加。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积极加强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病及死亡率。代谢失衡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致肝脂肪堆积产生非脂肪型酒精性肝病,且相互作用,恶性循环。
Kurella等通过对10096例非糖尿病成人的研究认为,代谢紊乱使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约50%。免疫系统疾病也较多受到代谢的影响,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血脂异常、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以及血尿酸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柠檬酸、谷酰胺、乙酰乙酸、丙酮酸、羟异丁酸、组氨酸、谷氨酸、肌酸酐、二甲胺和丙酮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中,可敏感、特异诊断AIH。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最为关注的主题,对其的研究方向亦逐步转为早期筛查和风险干预。代谢系统也应成为其关注的重要部分。Xiang等对33230例非癌症男性行14年研究分析指出,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癌症风险升高56%。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均与女性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肥胖、胰岛素抵抗可以增加肝癌风险,多种代谢失衡可以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衰老与慢性病进程多伴随着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它不仅能抵御外来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还能清除体内衰老、突变、恶化或死亡的细胞,保护机体的健康。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伴随年龄的增长、环境毒素在体内残留增加、生活方式改变及精神压力、营养状况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反过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研究表明,在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在不稳定斑块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细胞活化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与Th1均会产生大量炎症性细胞因子可以明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破坏胶原蛋白,诱导斑块破裂,同时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还会诱导可产生IgG类自身抗体的B细胞,IgG类自身抗体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免疫功能改变不但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相关,也与多重慢性疾病相关,是多重疾病的共同原因。人体内细胞分子的突变和肿瘤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已经成为科学的共识,在人类肿瘤的提取物、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并且与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相关。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诱导的抗原呈递的减弱、分泌免疫抑制因子逃避机体免疫监视,是肿瘤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解除免疫抑制状态,提高自身免疫功能也就必然成为预防和干预患癌风险的重要技术环节。
慢性的炎性参与了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炎症因子是一类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产生和分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修复和免疫过程。慢性病大多为慢性炎症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而炎症因子又促进了慢性病的发展,如此循环,使得慢性病不能得到良好的医治。
有研究治疗显示,糖尿病发病与炎症因子相关,胰岛素抵抗与血清中TNF-a水平有关,TNF-a可以通过JUN氨基端激酶(JNK)阻断骨骼肌内的胰岛素信号传导,从而影响糖代谢。不仅糖尿病本身与炎症因子相关,其继发改变与炎症因子也存在着明显的关系。糖尿病患者血浆中IL-6的含量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相关,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做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高危险因素,因此IL-6可以加速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继发改变。
很多肿瘤的发生均是由于一个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而导致的,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发因素;慢性肝炎患者患肝癌的风险增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肠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与正常人血清相比,肝癌患者血清中TNF-a,IL-la,IL-1β水平明显较高,而肝癌复发患者TNF-a,IL-la,andIL-1b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5-fu或放疗同时与应用炎性酶Cox-2的抑制剂塞来昔布,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存活能力。IL-1β、TNF-α、IL-8等炎症因子或可通过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或可增加癌症患者术后或化疗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影响预后。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斑块的形成是由于内皮、内膜损伤后,而发生的炎症,增生纤维反应。当病原微生物感染、脂质浸润等因素受损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引起巨噬细胞聚集,氧化LDL-C,从而进一步分泌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从而促进肿瘤的斑块的生成和炎症反应。此外,早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浆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疾病的逐渐进展而呈增高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为TNF-α可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调控,从而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加[51],进而又引起血压增高。预防和干预慢性炎症因子的慢性刺激和损伤对于慢病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占人体重量的16-20%。它参与基因表达、生理调节、维持新陈代谢,调节和介导细胞及细胞内基质几乎所有生物功能。它是由氨基酸以“脱水缩合”的方式组成的多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每种蛋白只有一种构象、一种折叠方式才是稳定和具有生理活性的,可以维持正常蛋白功能。当蛋白构象出现异常或蛋白质错误折叠不但可使蛋白丧失其生物学功能,还会引起相应疾病。
蛋白结构的异常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体内尤其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异常折叠沉积为神经斑,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折叠聚集致神经纤维缠结为AD的重要病理基础。帕金森病中特征的路易小体主要为天然无折叠的α共核蛋白异常β折叠积聚而成的纤维状结构。亨廷顿舞蹈病的发生是由huntingtin蛋白的N-末端的多聚谷酰胺序列延长,使蛋白构象转为β折叠引起。
蛋白质大分子发生结构改变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正常机体内,不同种类脂蛋白各司其职,维持内环境稳定。而当低密度脂蛋白(LDL)发生氧化修饰或糖化修饰,即可刺激、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促炎介质,加快单核细胞的分化速度,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由脂质条纹到纤维斑块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发生氧化修饰,生物学功能受损,胆固醇逆转运能力下降,不仅保护作用减弱甚至具有细胞毒性,促使纤溶活性下降、凝血活性增高,导致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
代谢性疾病也与之相关。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蛋白质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协同存在,一旦平衡打破,基因表达调控紊乱,极易引起相关疾病。研究发现,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存在大量乙酰化蛋白质调节代谢酶,代谢酶乙酰化位点的丧失会导致酶活性稳定性改变,引起代谢紊乱。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均可能与代谢酶乙酰化位点突变有关。Chakrabarti等发现组蛋白修饰也与糖代谢关系密切。
蛋白质大分子稳定性不仅引起上述疾病,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亦起到重要影响。Hamamoto等已证明组蛋白甲基化与乳腺癌、结肠癌、肝癌密切相关,组蛋白去甲基化在调节肿瘤微环境起着重要作用。Whelm等对乳腺癌细胞质膜碎片的蛋白进行研究,25个蛋白有27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研究指出BRCA-1,CD44,EGFR等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分化和细胞增殖来影响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Li等对非转移性肝癌细胞和高转移性肝癌细胞表达蛋白研究指出,酪氨酸蛋白磷酸化高表达与细胞活动、细胞迁移、细胞间和抗细胞凋亡等相关。
更值得关注的是蛋白质本身具有高效特异性功能及受外界刺激调节能力以维持其结构、功能稳定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抗自由基的保护作用减弱,蛋白功能特性和结构稳定性都开始发生改变。与衰老有关的蛋白主要表现为共价改变(氧化,糖基化、脱酰胺化等)和构象改变。共价改变因为改变了氨基酸的特性而成为永久的不可逆的损伤,构象改变展开再折叠确是可以消除的变化。在对小鼠的骨骼、心肌、脑、肝内的糖酵解磷酸甘油酸激酶(PGK)的研究中发现,PGK通过展开再折叠可以达到“返老还童”的功效。另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改变为淀粉样蛋白形成,表现为错误折叠、聚积的蛋白组成的淀粉样沉淀,如克-雅病(Creutzfeldt-jacobdisease)。
TE-PEMIC慢病风险评估、干预体系的功能
慢性风险人群为数众多,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增长之中,已经成为全球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遏制慢性病及其患病高风险人群的过快增长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在传统的三级防控体系中,通过宣传、教育、营养、运动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遏制患病风险已经取得较好的病因预防效果,但临床医疗技术主要关注的是慢病的二级防控,开展专一慢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针对这一问题,张积仁指出,TE-PEMIC慢病风险评估干预技术体系主要采用环境医学、功能医学、分子医学、细胞免疫及生物医学技术,为每一位客人提供个体化精准的健康和患病风险评估,为患病风险干预提供医学实验室依据。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子预警:运用基因组学技术,检测分析患病的分子遗传风险,进行慢病分子预警。
二、蛋白质生物不稳定性分析:利用亲和化学及蛋白组学等技术,分析主要生命活动大
大分子(如白蛋白、脂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结构的不稳定型,对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三、体内环境毒素残留及暴露指数分析:采用环境基因组学技术对客户提供环境毒素的个体化易感风险分析,利用环境医学分析分析技术检测评估体内致病重金属、农药、杀虫剂、致病化学物质残留状况和暴露指数。
四、内源性的代谢蓄积毒素:利用功能医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技术对核酸、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及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并检测代谢相关产物的变化,如HCY、自由基等。
五、免疫抑制物检测: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学技术评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并监测免疫复合物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
六、慢性炎性因子:监测TNF-a、IL-1β、IL-6、IL-8
随着医学水平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慢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成为社会共识。实现慢病预防的关键是分子层面的早期预警、评估、防控以及靶向干预和排除慢病风险因子。这是全新绿色预防医疗体系的核心,也是张积仁今后长期的科研方向。目前,TE-PEMIC慢病风险干预评估技术体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得到了业内诸多权威人士的认可。今后他将紧紧围绕“绿色预防”这个核心,使更多人通过TE-PEMIC体系获得健康的保障,也为我国慢病预防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