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快讯 > 健康要闻 >

孩子爱哭又胆小 教养心法让他勇敢起来!

发布: 2019-02-18 14:06:58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希望孩子开心度过每一天,碰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能够勇敢、有自信地面对,相信是家长心中最深的期望。只要掌握下列几个教养重点,就可以帮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喔!
孩子爱哭又胆小 教养心法让他勇敢起来!
Yes!家长可以这样做!
1.要强化勇敢没哭的时刻
小孩哭泣的情绪反应的确会令家长在外人面前感到尴尬、困窘,对孩子本身又觉得心疼、担忧。正因为如此,爸妈很容易过度关注孩子哭泣的状况,而忽略了孩子其实也有克服难关与情绪平和的时候。
譬如:平常不太敢主动跟别人互动的孩子,也有对别人微笑的时候;遇到失败就掉泪的孩子,也一定有过保持冷静、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勇敢没哭的时刻并不多见,却是鼓励孩子自我突破最重要的动力,所以,更需要爸妈花心思细腻观察、刻意强化。
爸妈可以试着做个“例外侦探”,努力发现孩子没哭的时候、勇敢的时候、主动的时候、微笑的时候…等。一旦发现孩子的“例外表现”,记得用肯定的言语,具体指出孩子的勇敢作为,帮助他看到并记住这些成功的时刻,并告诉孩子:“你能主动说出想法,妈妈觉得你很勇敢喔!”也请记得不要说:“你看,你做得到啊…”这样反而会再次提醒孩子去回忆更多做不到的时刻,让他更有压力。
 
这些被记住的勇敢时刻、被肯定的具体言语,都会化作孩子内在的自我对话,也会逐渐累积成孩子自信的基石喔!
2.要创造孩子克服挑战的机会
父母对孩子很难没有期待,像是希望他自己完成功课、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或是希望他做事情负责等等,合乎孩子能力个性、刚刚好的期待,是培养高自尊孩子的养分,毫无期待的教养反而会造就低自尊、没有动力的孩子。
然而,什么是“刚刚好”的期待呢?要如何设定对孩子的要求标准,才不会落入期待过高或过低,反而导致孩子低自尊的陷阱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提供孩子有可能成功的“挑战”。在提出要求之前,爸妈可以先想一想,这个要求孩子做得到吗?他需要多努力才能达成?只要孩子有八成的成功机会,可以顺利完成爸妈的要求,那么就算是“刚刚好”的期许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设定的目标,以孩子目前的能力成功机率非常低,那就算是难度过高的期望了。面对必然的失败,就算爸妈不指责、不怒骂,仍然会陷孩子于低自尊的状态。
譬如说:不太敢开口打招呼或向别人致歉道谢的孩子,如果一见面就要他打招呼;或收到礼物要马上、热情地表达谢意,可想而知,结果必然令大家都尴尬。这时候,如果爸妈能鼓励孩子挥手或点头示意,鼓励孩子画一张卡片或用其他比较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谢意,孩子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和爸妈的鼓励,也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自尊心就能随着成就感而越来越提升。
3.要安排热衷沉醉的事物
喜好与兴趣是添加成就感和正能量的重要调剂品!心理学研究发现,从事喜欢的活动时,人会自然处于放松、愉快的状态,忧虑感会消失,想法比较有弹性,抗压性也会增加。像案例中的小芳,在感觉到孤单时,如果可以安静地画画、看书,甚至享受其中,其实也能带来温柔的力量。
热衷沉醉的事物本身,就可以让人从中获得愉悦、对未来怀抱希望,单纯的喜欢而不需要在意成败,往往可以带来满足,这种满足会累积成为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存款,让孩子有能量面对压力,只要看看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却不以为意的孩子们,眼神专注热情、充满斗志,就可以知道找出热衷沉醉的事物,对情绪负向、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喜好与兴趣也能进一步带领孩子进入同构型比较高的团体中,找到跟自己有共鸣的伙伴。大家喜欢类似的事物,有一起聊天分享的话题,能专注阅读、玩乐、运动或开玩笑,而不必太在乎自己的表现如何,这些轻松开心的时光,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爸妈可以观察看看,孩子平常喜欢做什么?通常在从事什么活动时,会非常投入?做哪些事情时,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面对挫折继续尝试?有些孩子喜欢画画、看书,有些喜欢哼哼唱唱,有些喜欢勾勒想象中的事物…;即使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都可以成为孩子热衷沉醉的活动。
只要孩子能找到他热情投入的事物,请父母尽量支持他去从事、去发挥,让孩子从中建立自信的基础。
孩子爱哭又胆小 教养心法让他勇敢起来!
Oops!爸妈千万别这样!
1.不贴标签
人会朝向符合自己与他人预期的方向发展,这种效应就是先前提过的“自我实现预言”。也就是说,当孩子常常被说是聪明的、勇敢的、努力的、认真的……他就会越来越正向;相对而言,经常被说是胆小的、爱哭的、退缩的孩子,一旦碰到困难挫折、遭遇情绪起伏,就更容易以符合自我或他人预期的方式来反应,更难跳脱被设定的框架,以至于产生负向循环而越来越负面。
为了避免这种“贴标签”的影响,爸妈可以留意自己跟孩子相处时所说的话语及用词,尽可能少用负面的语句来论断孩子,如:他就是很害羞、很被动,他就是玻璃心、草莓世代,他每次遇到人就是这样…等。这些表达会内化变成孩子自我对话的内容,成为他心中撕不掉的自我标签。让孩子以为那是他的个性,而既然是个性,也就更难以改变了。
建议爸妈妈练习使用“针对当下情境”的说法,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当时的客观行为,也就能帮助他跳脱长期自我评价的陷阱。例如,以“你刚刚低着头,没跟阿姨说谢谢,看起来好像有点尴尬、不好意思”代替“你就是太内向、你每次都这么害羞”之类的说法。如此以来,孩子就有机会将负面的经验转化为学习的机会。
2.不过度保护
身为父母,看到孩子难过、害怕、退缩,舍不得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然而,过度担心孩子不快乐,看到孩子哭了就觉得是别人或外在环境要求太高,以为孩子一定很委屈,甚至在孩子还没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前,就急着保护他、为他做决定,如:“没关系,你如果不想,就不用打招呼”、“如果你不喜欢,不用勉强参加活动”等,过度担忧的保护措施,不只剥夺了孩子思考、判断与表达的机会,也让他难以成长茁壮。尤有甚者,如果孩子只要一哭,就可以不必面对挑战与压力,无形中,就会强化了他用哭泣来解决问题的行为,最后变成难以改变的模式和习惯。
心里不安、常常哭泣的孩子,其实内心多半也很渴望自我突破,也想尝试与面对。只要爸妈多和孩子聊聊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甚至可以在生活中以扮家家酒的方式沙盘演练,下次碰到同样的情况时,亲子双方都会更清楚知道可以怎么做喔!
3.不制造失败
很多爸妈担心孩子太软弱,为了让孩子能面对困难和挑战,会“刻意制造”挫折的机会,想磨练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然而,如果没考虑到孩子的能力、不关心孩子的感受,这个磨练的过程往往会让他再次印证“我就是不行”的想法,慢慢地,低自尊变成个性中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就算有再多成功经验,也不容易修正悲观、负面的自我认定。
即使孩子真的度过了这次难关,但其间经历的过度紧张、过于担忧,也会让孩子难以把这个成功经验归功于自己,无法在心里储存成功的美好感受,反而会觉得是爸妈让他过得这么辛苦,而对父母有所怨言,这么一来父母的苦心就白费了,真的很可惜。
心理师小叮咛
孩子之所以哭泣,是因为看不到阴雨背后的阳光,父母的引导与带领,能让孩子有能力面对挫折、体验失败,进而累积成功、找到克服挑战后的成就和喜悦。请把握孩子每个小小成功的片刻、让他看到自己做得很好的地方,即使是爱哭的孩子也能一小步、一小步地迎向“成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