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快讯 > 健康要闻 >

慢病管理:如何既医疗又互联网?

发布: 2020-07-11 19:44:06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慢病管理:如何既医疗又互联网?
作者:亿欧,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互联网医疗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了。通过互联网医疗——线上交流与问诊所带来的“无接触”医疗服务,有效降低了患者们线下的感染风险,缓解线下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时也满足了疫情下慢病患者和轻症患者的居家治疗与用药需求。
疫情时期,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医联等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抗「疫」专页,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医药物资供应、防疫知识科普、疫情进展公布等服务。短期内,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用户访问量和在线问诊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截至4月16日,微医宁夏互联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义诊通道访问量超1.3亿人次,5.4万余名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75万人次。平安好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平台访问量达11.1亿人次, 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增长9倍。
但随着全国疫情形势的逐渐平稳,一些互联网医疗的短板又显现出来。比如医疗作为一个低频行为,如何将线上短期流量变为长期流量?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在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如何赋能线下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但一直以来制约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却因为疫情带来改变,用一句业内人的话是「以前做梦都想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开通医保支付真的实现了,而且有在全国遍地开花的趋势。」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互联网医疗机构复诊可依规进行医保报销。
如今,被无数业内人思考的问题则是:疫情逐渐消退,什么是互联网医疗恒久的价值?什么是昙花一现?互联网医疗究竟有什么价值?互联网与传统医疗能够如何更好的结合?
在诊疗领域,互联网的空间越来越大了
以往互联网医疗被广为诟病的是:总是围绕在医疗服务的外围,并没有切入真正的诊疗核心。 
但随着用户变化、政策的放宽、医保突破,在诊疗领域,互联网的空间越来越大。 
根据36kr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始终保持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高增长态势。 
对市场规模预期数字的背后,是互联网医疗的政策环境不断放松。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地位得以确立——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且互联网医疗机构可以将在线处方转到合作第三方以支持药品配送;
2019年8月底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为医保打通在线支付奠定战略基础。继指导意见出台后,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互联网医疗费用进医保的实践。例如,福建省将远程会诊30%收费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设定了价格上限。医联成都高新海尔森互联网医院也于今年2月底在成都打通在线医保个账支付通道,成都市民不出门即可在线上享受咨询问诊,续方购药,医保支付等服务,大大提升了看病的效率和便捷度,也降低了疫情期间的线下医院感染风险。
在业界不断探索下,互联网医疗本身的业务形态也在发生改变。根据上述36kr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从2.0时代向3.0时代过渡转型的阶段。具体而言,即从在线问诊、医生辅助和医院流程优化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2.0 时代向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3.0时代逐渐过渡。
3.0时代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能做更多与诊疗相关的事情了。互联网医疗不再局限于医疗咨询和健康建议,而是诊疗线上化,传统线下医院的部分处方权延伸至线上;此外也突破了单点线上化的瓶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如互联网医院和医联体平台建设,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体系。
多种业务形态并存,哪种更有价值?
从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元年2014年到如今的6年里,互联网医疗领域优势与瓶颈也日渐凸显,而互联网医疗是什么?能做什么?各个公司则基于自己能连接的资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沿袭互联网行业「平台」的思维,目前,各大互联网医疗公司相继布局诊前、诊中和诊后全流程,所开展的业务形态包括预约挂号、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医药电商、线下诊所、互联网医院等领域中的多个或全部,但各家的侧重点又有不同。
根据IQVIA艾昆纬发布了名为《破茧成蝶:互联网+医疗健康白皮书(上)》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主要的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药电商、线上公共医疗服务和其他等。
比如互联网诊疗,包括咨询、挂号预约、问诊以及家庭医生疾病管理,以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微医为代表。
比如互联网医药电商,包括以阿里健康、京东大药房等各类B2C互联网医药和以叮当快药、快方等代表的O2O互联网医药电商。 
而以医联和智云健康为代表则是一头扎进慢病管理领域,主打线上慢病的复诊和续方服务。 
这些谁更医疗?谁更互联网?目前业内尚无定论,或许答案也并不重要,关键依旧是如何能利用互联网平台显著提高医疗效率?谁更能对医患两端产生真正的价值,将互联网与医疗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在一位资深互联网医疗行业人士看来,如果互联网医疗只是简单问诊或者开药,提高的效率太低,不足以支撑太高的估值;线上问诊和电商卖药又都有很大的同质化,因此在他看来,当前能创造价值最高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或许不是远程问诊,而是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如何既医疗又互联网?
在行业的认知里,慢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无法治愈、病因复杂等特点。慢性病治疗的关键则是需进行长期健康管理以减缓病程,预防并发症,达到好的「带病生存」状态。
根据知名咨询公司灼识咨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中国的慢病人群基数较大,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将达到3.8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都在1亿以上,恶性肿瘤患者达500万人。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加之政府对于线上平台复诊、处方药开具、医保支付的开放以及基层家庭医生的推广,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将快速发展。
据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公立医院可院外化门诊医事服务费收入约为人民币680亿元;中国公立医院门诊可院外化药品零售额约为4000亿元;中国线下药店药品零售额约为人民币4200亿元;中国基层机构机构药品零售额约为人民币1,800亿元。 以上收入中,慢病管理相关占比约为70%,可线上化占比为40%。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潜在规模达人民币3000亿元。
以肝病为例,慢性乙肝常见并发症为肝硬化和肝癌,肝硬化年治疗费用是上万元左右;如果病人在院外得不到好的管理,病情容易恶化,转为肝功能衰竭,为维持生命,必须进行肝脏移植,肝脏移植手术每次需要50~80万元;再比如高血压,已经有研究显示,进行慢病管理后,高血压相关各种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并且慢病患者往往依从性低,很容易病情恶化;严重者发生并发症,甚至死亡。而互联网医疗则有其独特的平台优势,可以不限时间及地域的贯穿诊中、诊后整个流程,通过多种渠道,比如信息提醒、病友社区等,提升患者依从度。 
无论从医疗角度或是成本效益,慢病管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模式正在被社会所认同。
医联相关负责人认为,慢性疾病具有患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病因复杂,治疗累积费用高,频繁的医患交流等特点,互联网医疗能够很好地挤入其中,也有利于患者教育和依从性管理。但这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医疗资源来保证专业性以及需要互联网手段保证高效性。
以慢病管理头部企业医联为例,目前平台上已经拥有了全国超过80万实名认证医生和4.8万余名签约医生,并且还在不断扩充自身的医生资源。6月15日,医联发起“慢病管理伙伴计划”,计划在疫情期间携手广大医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慢病患者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线上慢病管理服务,提升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构建数字化慢病管理体系。同时医联也为参与该项计划的医生,提供了从学术到收入上的各项福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保障。
而在互联网方面,医联还在不断耕耘精细化运营,通过提供慢病管理工具和医助为医生带来增效,更好发挥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慢病可视化报告,持续不断地对各个患者管理标准进行探索。
医联相关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平台上「医助」这个角色。据介绍,配备了医助之后,医联慢病管理的专业、高效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得互联网慢病管理真正具备了有效、可及和低价。在医联平台上的医助基本都是医学院专业出身、有一定的医护临床经验,具备了专业性基础;其次,医助提供的所有的医学辅助治疗方案都是依据国家病种管理的相应管理和专家共识,保证了规范性;最后,医助还极大提升了医生的效率,如医生之前在线下因为人力有限,只能管理50-100个患者,有了医助的协助后,医生的患者管理数大大提升了,并且之前医生需要投入100%的精力,医助则可以帮医生节约80%-90%的精力。
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也是互联网医疗领域被给予厚望的武器,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最根本的矛盾是医疗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平衡。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医护人员的助手,承担一些常规性工作。比如预约、备案、常见病症问答、替代医护人员为患者做例行监控等。 
但不管怎样,医疗依旧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与本质,互联网公司所有的探索也归结为此,但结合了互联网的医疗或许能解决掉一些原先持久存在的痛点,从而实现以及创造一些原先难以想象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