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们相约,会去做些什么事呢?喝咖啡、逛街、带小孩一起出去玩?
育儿本来就很辛苦,在美国的妈妈们,过去二年更是难捱。疫情迟迟未能退散,使得她们在远距或实体工作中切换,还要时不时在家照顾无预警停课的孩子,进入几乎无尽的循环,看不到曙光。
为自己、也为其他妈妈吶喊
《纽约时报》报导,从去年起,就有一群在波士顿的妈妈们,在治疗师的带领下,到空旷的地方大喊。“真的很神奇,当你大喊完之后,感觉有多么轻省!”家有三岁、五岁小孩的哈蒙说,喊完那天晚上,好睡多了!
这是哈蒙是在跟一个客户聊到这近二年的身心俱疲时,客户提到的想法。没想到,很快地就找到同好。在哈蒙的专业带领下,她们不是到野外随便尖叫而已,还有精心设计的流程跟仪式感。
每一次,有大约20个妈妈,提前规画当天的家务,把孩子托给亲友,然后前往一个高中的足球场集合。
在微亮的灯光下,她们围成圈圈,先互相寒暄、讨论近期的生活与疑问。哈蒙会提供一些合乎科学、专业的解答,解开妈妈们的疑问。像是幼儿的家长都很期待、也疑惑,为什么五岁以下(美国目前紧急授权到五岁)的孩子还不能打疫苗,搞得小小孩成为没有防护力的受害者兼感染源,除了戴不住的口罩跟无穷尽地洗手,大人也束手无策。
接着进入循序渐进、愈来愈放松的吶喊五部曲。
首先,她让大家先试着乱喊,就像暖身与发声练习。
第二步,是可以咒骂一番,把不开心的事情、憋在心里多时的话,一股脑说出来。
第三步,逐渐放下心理障碍与束缚的妈妈们,尽情尖叫、放声乱吼。
第四步,喊完了自己的份,还可以帮因为太忙而没法来的妈妈们吶喊,连别人的不满与压力,都一起发泄。
最有趣的是第五步,比赛看谁可以喊得最久。有妈妈可以尖叫不停30秒,看得出来,她们的压力有多大。
在这个吶喊的约会中,妈妈们也会互相倾吐心声与挫折,分享育儿的方法。
吶喊约会 集体疗愈
在这些过程中,人们喊出痛苦和怒气,就像合唱团的分部、轮唱一样,此起彼落。而且,很多人不只出声,还带着肢体动作,弯腰、挥拳、举手,增加纾压的效力,也让没有时间运动的身体好好伸展开来。
在这个吶喊的约会中,妈妈们也会互相倾吐心声与挫折,分享育儿的方法。所以除了纾压,还有集体疗愈的效用。
这个特别的聚会陆续引起不同媒体注意,哈蒙收到来自各方的回应。有些较年长的妈妈说,过去她们只能在家里没人时,对着衣橱吶喊,现在能一起相互扶持放声叫出来,实在是太好了。
而更多的响应,是想要邀请她参加读者们的妈妈聚会,带着她们一起吶喊与纾压。或许,这将成为一种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