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快讯 > 医学资讯 >

怎样把握安全用药的剂量

发布: 2012-03-02 14:25:48  | 来源:现代健康网  |编辑:王扬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药物的效果和剂量是有密切关系的: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过大,反而会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因此,用药一定要严格地遵照医嘱,要端正那种"多吃药,好得快"的不科学的想法,克服盲目地过量用药。
 
        有一些人误认为,剂量越大,见效越快,其作用也大,对疾病的驱除更有力。一种药物的用量,是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大量的临床观察而确定的,绝不是随意制定的。药物用量超出治疗剂量范围,轻则产生毒副反应,损害人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药物的疗效,不会因为剂量增加而提高,相反,只会增加肝肾功能的负担。统计表明:病人用药后引起的不良反应,90%以上都是由用药过量而引起的。例如过量服用四环素或扑热息痛,都会损害肝脏;链霉素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耳聋;庆大霉素用量过大,可损伤肾小管引起尿蛋白尿和血尿等。常用的营养药多吃,同样没有好处。如超剂量服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会引起骨痛、皮肤发痒、毛发脱落、食欲减退等症状。中药及中成药也不宜超剂量服用。据国内报道:小儿因服用超剂量的六神丸而致中毒、休克、死亡。因此,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治疗疾病,只有合理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增进健康的作用,切不宜超剂量用药。 
         —般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是根据成年人的情况来规定的。对于体弱、年老或年幼的病人,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计算相应的用药剂量。婴幼儿及儿童、老人的用药剂量的一般折算量如下:初生至1个月:成人剂量的1/18~1/14。1—6个月:成人剂量的1/14一1/7。6个月至1岁:成人剂量的1/7~1/5。1~2岁:成人剂量的1/5—1/4。2~4岁:成人剂量的1/4—1/3。4~6岁:成人剂量的1/3~2/5。6~9岁:成人剂量的2/5~1/2。9~14岁:成人剂量的1/2—2/3。14~18岁:成人剂量的2/3至全量。60岁以上:成人剂量的3/4或3/5。当然,以上方法只适应于一般情况,在服药时要听医嘱。
 
 安全用药常识
        有一些药物服用时不能喝太多的水,饮用止咳糖浆时,会有部分药液停留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可以减轻黏膜炎症、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喝完糖浆5分钟内不要喝水。
 
        饮水不能太烫,很烫的水本身就会损伤食道,热水对某些药物也有破坏作用,最好还是用常温水送服西药。
 
        应按医嘱服药,不可随便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以及变服用方法,因为每种药品都有它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以及致死量,剂量不够达不到治疗的作用,剂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有的药物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更应按医生的吩咐执行。如:用于治疗心功能衰竭的地高辛。有的患者不坚持正规治疗,症状虽然好转,但疗程不够,自认为疾病已治愈,而主动停药,如:肺结核患者,若不按疗程正规治疗,将导致疾病得不到治愈而复发,再次治疗难度更大而且效果不隹。
 
        除了含片之外,吃药时一定要喝水。有些患者吃药时图方便,不喝水直接用唾液把药咽下去,这样服药很不科学。服药时饮水有利于吞咽,有的药物体积较大,特别是一些缓释片,为了保证药效持续释放,又不能掰开吃,所以如果不喝水确实难以下咽。有些药物刺激性较强,如四环素、氯化钾、硫酸亚铁等药物,如果干吞药片,药片就有可能在食道局部停留过长,久而久之会造成食道炎,适度饮水有利于药物吸收:药片进入体内后必须崩解、溶化,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过程必须有水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水量越多,药片崩解得越彻底,药物分子与胃肠黏膜的接触面就越大,吸收利用率也就越高。反之,如果服药时没有饮水,而胃液量又很少,药物不仅没有充分溶解,还会使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诱发胃溃疡。吃药多喝水保护肾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服药期间有时还需要饮用大量的水,尽管不必在吃药时把这些水一次喝完,但饮水量一定要多于平时。感冒病人服用APC或阿司匹林时,饮水量要大一些,首先是因为阿司匹林等药物会“伤胃”;其次,感冒时饮水有助于机体大量排尿以代谢体内的毒素;第三,感冒药会使患者大量出汗,适当补充水分确有必要。发高烧或暑天时更应注意,每天尿量应该不低于1。5升。如果喝水过少,既不利于发汗降温,还会因体内水分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而引起虚脱。服药期间大量饮水也有利于药物排泄,防止药物造成肾损害。服用磺胺类药物时更是如此,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时会从尿液里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严重时结晶可阻塞尿路使尿液无法排出。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量,使尿液中药物的浓度降低,避免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