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一则罗氏制药(Roch)以83亿美元收购Intermune生物制药公司的消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Intermune生物制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抗纤维化药物研发的专业公司,对于国内制药界的人们来说相对陌生。但旗下的吡非尼酮(pirfenidone)大家相当熟悉,这是首个以纤维化为适应症的小分子药物。2008年在日本以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适应症上市后,随即在韩国、欧洲各国、加拿大和中国上市,并于2014年10月在美国上市。罗氏制药正是在Intermune公司收到美国FDA的上市批准函后宣布收购信息的。
纤维化是疾病的一个关键性的病理过程和病情发展阶段,临床上的许多疾病与纤维化相关。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为直观的皮肤疤痕即是皮肤纤维化的一种表现。尽管小面积的疤痕只是美观问题,但大面积或重要部位的疤痕将产生严重问题。而当重要部位发展到纤维化阶段时,意味着疾病也进入了晚期阶段。此时,发病部位的组织纤维化,器官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病人死亡。比如:乙肝进一步发展将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如果阻断了肝纤维化过程,也就阻断了后续的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中约30%并发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但一般人很难将糖尿病肾病与纤维化联系上。实际上,糖尿病肾病就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肾脏纤维化,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肾脏纤维化阶段时,临床只能通过透析或肾脏移植进行治疗。吡非尼酮的上市,为改变目前临床对于纤维化的治疗乏术展现了一线曙光。
吡非尼酮在临床试验阶段就引起了业内的足够重视。它不仅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上有效,在糖尿病肾病、乙肝导致的肝纤维化等一系列疾病的临床试验中也显示有效。因此,它的上市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是首个上市的抗纤维化小分子药物,更重要的是以吡非尼酮为分子探针,有利于对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进行相应研究,使得我们逐步了解抑制纤维化的药物靶标,同时以吡非尼酮的结构为基础,逐步设计出更优良的抗纤维化药物。带动了抗纤维化药物的研发热潮。
目前,国际制药巨头相继对抗纤维化药物的研发投入了巨大热情。除了罗氏制药(Roch)以83亿美元收购Intermune生物制药公司外,其他一些抗纤维化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成果。比如: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的尼达尼布(Nintedanib)于2014年10月以特发性肺纤维化为适应症在美国上市。一系列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小分子抗纤维化药物以不同的适应症也处于不同的临床。
我国在抗纤维化药物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由中南大学发明的氟非尼酮为吡非尼酮的me-too药物,已经由海南海药旗下子公司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完成了临床前研究,以肝纤维化和肾纤维化(糖尿病肾病和间质性肾炎)为适应症于2013年底向国家食药总局递交了I期临床试验申请。海南海药无疑是走在了国内抗纤维化药物研发领域的前列。
随着科学家们在抗纤维化药物研发领域的不懈努力,以吡非尼酮上市为标志,必将带来抗纤维化药物研发的高潮,为临床控制与纤维化有关的疾病提供更多有力手段,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