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领诺金《中医药法(草案)》通过 中医药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期,屠呦呦研究员领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中医药再次成为世界焦点。而就在12月9日,《中医药法(草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这也意味着中医药产业迎来重磅利好。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药厂”,415陈李济今天正式提出将首创蜡壳药丸工艺申请专利保护。时隔近四个世纪,已经被中成药企业广泛使用的蜡壳药丸包装工艺,能否正名,一时惹起广泛热议。
据陈李济董事长石洪超介绍,此次申请专利保护,主要目的让更多人的重新去认识蜡壳药丸,认识南药,认识陈李济。四百年前,通过陈李济首创的蜡丸工艺,全世界首次领略了中医中药的神奇,四百年后,屠呦呦研究员让世界又重新认识了中成药。与此同时,12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草案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强化政策支持。。。。。。”这一系列事件,让广药陈李济看到了中医药文化复兴的机会。
“陈李济首创蜡丸工艺作为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中医药法(草案)》颁布,陈李济希望通过更多的法律法规保护,能够让更多传统中医药的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石洪超说。
陈李济非遗传承人莫国强表示,陈李济首创蜡丸的出现与广东地理环境有关。岭南天气潮湿,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油等成分,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如何防潮湿防霉变防虫蛀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广东又是进出口贸易要地,外因的条件也促成了它的问世。
据考证,蜡壳药丸的发明和应用与苏合香药性的保存有直接关系。该药盛产于地中海沿岸,为植物分泌出的一种芬香树脂,用它制成药品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由于苏合香极易挥发,为了保存其药性,四百年前具有一定规模的陈李济人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用蜡壳包裹的方法,较好解决了药性挥发问题。清代同治皇帝因服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而药到病除,称其神效。后来陈李济将这种蜡壳包裹工艺又延用到大蜜丸生产, 使蜜丸处在良好的环境中保存,有些甚至能够保持数十年不变质,引发了当时的中成药包装的革命。抗战期间,陈李济附近的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蜡壳大蜜丸”,经过十数年浸蚀而丝毫无损,其制作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由于打壳、蜡壳周转及入、烙、封、剪、印等各工序均要用蒸笼装载,因此当时全厂上下都见到蒸笼。据统计,1958年全厂共有1.2万多个蒸笼,“蒸笼王国”的别称也不胫而走。1981年,联合国世界科教文组织曾委托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录像片,向全世界展播。
蜡壳药丸起源于陈李济,后来北京、杭州等地的药铺也相继采用,先是限于少数贵重丸剂,如大活络丹、回生丹、黎峒丸、十全丸、安宫牛黄丸等,后来慢慢发展到普通大蜜丸。然而,在中成药生产中广泛应用,则在近百年间,特别是建国后的三十多年。现在,陈李济的主导品种中仍保留传统的蜡壳蜜丸剂型。如目前年产量最大的壮腰健肾丸(蜡壳蜜丸)系为陈李济首创,并获得国家质量银奖,由于陈李济独特的蜡丸及制作工艺,更好地保留了壮腰健肾丸产品中挥发油的含量,使得疗效更为显著,上市50多年,市场覆盖全国,远销东南亚地区,总销量占同类品种的50%以上。
今年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战略发布,陈李济因首创蜡壳丸促成远洋贸易,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媒体高度关注。《羊城晚报》管委、编委汪令来表示,陈李济首创蜡丸包装制作工艺,开创了传统中药汤剂向丸剂发展的先河,为中国古代中医中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推广到全世界创造了重要条件。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的“中华老字号”之一,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技艺不断升华,为推动中医中药走出国门,建设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贡献着不朽的力量。
陈李济发展至今已415年。2008年6月,“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9月,陈李济被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长寿药厂”。同年12月,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第一套《中医药堂》四枚特种邮票,陈李济作为南药代表,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上海雷允上同列登载。2011年“陈李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