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表面上看,是国产设备大崛起的一年,各地政府出台政策,要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国产设备迎来政策春天,但是中国目前自产设备状况如何?是否能够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呢?在政策保护的背景下,产业能否真正的快速成长呢?我们从普通拍片DR行业,做一个剖析。
普通拍片DR,是一个适用范围最广、技术含量高、需求旺盛的影像类产品。目前,中国的普通拍片DR厂家就超过了百家。近年,中国医疗改革步伐加速,需求进一步扩大,也刺激了整个行业爆炸式增长。然而,纵观市场,总体呈现出:厂家滥卖,用户错买的情况。
1、多数冒然进入行业的厂家开始低价甩卖普通拍片DR
在2007年左右,DR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厂家不多,各厂家专攻技术突破。2014年左右,突然涌入大量企业进军到DR行业,可以说是行业的一次大跃进。2014年-2015年,是DR发展的高峰期,市场增量快速,各DR企业都能分一杯羹。然而到了2016年,民营医院增长乏力,市场增量聚焦公立医院,竞争惨烈。众多企业冒进的投资,导致DR产量严重过剩,加上资本市场短期不看好DR,导致很多企业不断突破底价甩卖。这也导致目前行业现状:挥泪大逃亡。多数组装厂家出品的普通平板拍片DR终端价格直接降价至30万,甚至有些厂家丢出20万的中标价格轰炸市场。部分厂家其实是在清理最后库存,把呆滞资产置换成现金。
2、多数用户未能明白普通拍片DR实情而错买
普通拍片DR厂家不断超越的低价,让很多用户感受到了外在的实惠。于是,也盲目的进行采购。其实,普通拍片DR存在漏诊误诊的情况已经广为人知。目前科技日新月异,普通拍片DR仅有拍片检查功能,而就目前的基层医院来说,他们更需要带三维成像、可透视或可移动的多功能产品。这好比智能手机取代普通通话手机一样,时代变了。尽管通话机便宜,但并不能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甚至给医院留下众多医疗隐患。
3、政府消费:低质低价
现在,国产普通拍片DR产能过剩,政府采购这种低质低价的产品,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最基本需求。功能单一、技术落后的普通拍片DR,可能成为贫困地区医疗升级的陷阱,即越升级,区域差异越大。表面上实现了数字化普及,实际上是拉开了硬件实力的差距。
2015年8月,湖北鄂州市采购一批28台DR设备,单价仅21.5万/套。
2016年,四川成都批量采购64台,2282.88万元成交,单价35.67元/套(含锐柯打印机一套)。
2017年,湖南省一批普通拍片DR采购中,共采购50台,深圳某公司中得此大标,总金额达到1090万,但是单价21.8万/套成交。
这些项目,全部是用于补充贫困偏远地区基层医院普通拍片DR硬件需求。
纵观全国,普通拍片DR的招标价格在30-40万/套之间。而大批量采购的预算则在20-40万/套之间。普通拍片DR尽管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已经进入到快速萎缩阶段。政府也清楚,如果不断给这些企业高价输血,则是对用户不负责,对患者不负责,对厂家的变相伤害,降低了社会效率;对这些企业输血,也只能无奈的将后果嫁接到贫困偏远基层医院。
滥卖错买是目前普通拍片DR市场的现状,但是这样的现状将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