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民医生是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消化科的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是一位谦逊、亲和的医者。从医30年来,他对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消化系统早癌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ERCP。在消化内镜技术领域,朱元民医生多年持续成功开展胃、结肠息肉、胆胰疾病及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朱元民医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励志当好消化科医生的他在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学博士学位。他勤于钻研,2009年-2010年曾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随着理论基础的深厚和临床经验的丰富,朱元民医生深切的感受到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其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发现消化道早癌的最有利武器,就是消化科医生手里的消化内镜。

内镜带教,“桃李三千”
此次受邀参加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朱元民医生非常高兴,因为又可以见到他熟悉的内镜“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冀明教授。北京友谊医院的消化内镜中心是“全球最佳内镜中心”(WEO Centers of Excellence,CoE),是医界公认的“ERCP大哥”,友谊医院也一直致力于内镜技术的推广普及,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元民医生便是首批接受内镜技术培训的消化医师之一,冀明教授是他消化内镜技术的领路人。“目前,消化内镜技术的科研与培训推广是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希望如当年冀明教授对我的指导一样,可以带教出更多优秀的年轻的消化医师,用消化内镜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朱元民医生对此信心满满。
多年来,朱元民医生都会提前到岗,通常在七点半以前到医院,7:40开始预查房,开始一天的门诊、多学科诊疗和手术等工作。朱元民医生所领导的团队,多数由80、90后年轻人组成,为了让年轻医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定期开展消化内镜技术培训,手术带教,鼓励年轻医生走出去交流学习,提升自身的消化道诊疗水平,如今,这支年轻队伍中的成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独当一面了。

尽职尽责,为患者负责
朱元民医生在上午的门诊时间一直非常忙碌,即使如此,他也会认真细致地了解每位患者的情况,耐心的与患者沟通,答疑解惑。“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常见病,发病率比较高一些。这个病的发病,其实和人的情绪、心理因素关联非常密切,一般能占到消化门诊的30%左右。几乎每天都能遇到由情绪、心理因素导致出现消化道症状来就诊的。”朱元民医生感慨道。
有一次,遇到一位患者胆总管有结石,术前还出现了发烧、黄疸。病情危重,手术难度大,需要运用ERCP技术和跨学科协作。虽然从跟随冀明教授研习针对不同病例运用ERCP技术起,朱元民医生对此类病例早已屡见不鲜,但每次的前期准备都做的很充分,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最终通过CT影像,提示患者有胆总管结石,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确定手术方案,通过内镜下介入手术的治疗把石头取出来。经过医护人员的细心精确的手术,结石被成功取出。
在朱元民团队的努力下,消化内镜技术已经是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的核心技术,而作为消化科的学科带头人,朱元民医生也是国内掌握该技术的一流专家。这种技术可以不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更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因而深受患者欢迎。目前,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已经开展了总计上千例ERPC手术,每年超过100例,成功率超过95%,已经是一个成熟的ERCP中心。
也许工作日的每一天对于朱元民医生来说都只是30年来的医者生涯里极为寻常的一天,但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重症患者而言,却是重获新生的一天。“医者乃生死所系,要有对病人负责的医德和妙手回春的医术,不断学习进步才行。”朱元民医生很期待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的召开,届时消化内镜技术有新的惊喜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