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不只让行动力下滑、增加跌倒风险,也会跟着影响心肺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许多慢性病患者也会因为生活型态而导致肌力、肌肉量流失。恶性循环之下,慢性病长辈的健康该如何“逆势提升”?
“年纪大了或是因为有慢性病而不敢运动,久了活动力下降,慢慢就变成肌少症!”根据调查,我国65岁以上女性肌少症盛行率约为2.5%-6.5%,男性则为5.4%-8.2%,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比这数字更严重,因为根据欧美研究,60岁到70岁的肌少症盛行率约为5%-13%,80岁以上则高达11%-50%,国内的数字明显较低,很可能是因为筛检意识低而没有被发现。
40岁后肌肉量每年掉8% 慢性病患者处境更难
“年纪大”是肌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肌肉质量在40岁之后平均每十年会减少8%,大腿肌肉更多达10%-15%;70岁后流失更快,肌肉质量每十年减少15%,大腿肌肉则下降25%-40%,身体不够力,过去简单就能做的动作变得寸步难行,更怕一个不小心就跌倒。
“跌倒有时候是一个果,但有时却是因,因为怕跌倒不敢运动、慢慢走,结果运动量太少,肌肉流失更严重,反而更容易跌倒。”
而慢性病患者的恶性循环更严重,例如三高、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因为饮食控制,很多东西不敢吃、不能吃,导致肌肉的主要营养素─蛋白质摄取不足,或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敢运动,“越不运动就越肌少,越肌少就越没办法动,影响代谢,间接导致慢性病更难控制。”张焕祯说,尤其长辈如果卧床,一个礼拜完全不动,肌肉的流失量就相当于正常人一年的流失量。
肌肉量不够 加速慢性病恶性循环
肌肉量减少会与很多慢性病互相影响,慢性病会造成身体能量持续消耗、加速肌肉蛋白质流失,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风险。而慢性病的药品副作用也可能会导致肌肉生成不易、轻微横纹肌溶解症、肌肉酸痛等。因此,慢性病患者要运动,除了需注意目前的肌力与耐力状况外,心血管、高血压与相关病人,在运动前建议先做好风险评估,以减少运动时的突发风险。
肌肉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内分泌器官,当肌肉萎缩,也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对健康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如果慢性病患者放任肌肉不断流失,对于自身的慢性病不啻是雪上加霜。相对地,适度的运动、提升肌肉,对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控制改善都有帮助。
专业协助 “正确动”远离疾病风险
“慢性病患者更需要预防肌少症!”,慢性病需要长期与疾病共存,很需要提升整体的身体状况。没有慢性病的人可以透过运动来降低慢性病风险,就算是心脏病患者,只要有人陪、做好足够的防护,就可以适度的运动,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完全不运动的健康风险远远高于运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运动检测则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运动心肺适能和心血管健康,从运动后心跳恢复的状况也能初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风险。“40岁就建议开始做身体运动健检,因为肌肉在40岁之后就会开始加快流失,如果是慢性病患者,更建议像健康检查一样,每年都做。重点在检查之后的判读,透过专业的评估,做正确的加强。”
“能动”是“老得好”的关键,透过积极的运动健康管理,不只有助于降低肌少症和并发症风险,更让活着的每一天都能快乐动,拥有自在活跃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