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快讯 > 热点透视 >

"上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 2012-09-13 12:50:31  | 来源:现代健康网  |编辑:alice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起"上火",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治疗呢?笔者作为一名从医20多年的中医师,针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上火"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日常诊疗中,常常有患者对医生说自己"上火"了。这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听懂的民间俗语。它既不是病名,也不是医学术语。而是一个很泛泛的、几乎概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症状的统称。所以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譬如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口舌生疮(溃疡)、牙痛或牙龈红肿疼痛、烦躁口渴、鼻流黄涕、咽喉肿痛、干咳少痰或吐黄痰、大便秘结等症状时,老百姓都会称之为"上火",常去药店买些"败火药"来服用。而这类中成药的说明书所列主治功能及适应症,往往是大同小异,一应俱全,使购药者甚至售药员都很难区分出究竟哪一种药对患者更为对症。因为上述的每一个症状,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病因病机造成。

     中医学对"火"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学把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多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外因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不内外因指意外伤害。《黄帝内经》中的病机十九条,对火的表现描述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显然与人们常说的"上火",不尽相同。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讲求阴阳平衡,火是五行之一,指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是生命的动力,如少火、命门火等。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表现亦称之为火,而外感六淫中之火则为致病因素,概括地说,"热之过为火、火之过为毒。" 
 
  但火有"实火"、"虚火"之分。人体阴液不虚而感受实邪,所表现出的阳热症状为实火;人体阴津亏损而出现的一些阴虚阳亢的症状为虚火。前者应使用苦寒清热药(即俗称的败火药),后者则应用甘寒养阴药,滋阴降火。二者在治疗原则和用药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预防"上火",如何选用"败火药" 
 
  正常人体的组织成分有70%是水。因此,水对人体的生命维持至关重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缺水,水亏则火旺。另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应保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的人,必然缺水(伤阴),继而出现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秘结等"上火"的症状,这是阴虚火旺所造成的虚火。而市场上的"败火药"多为治疗实火所用,不能滥用,所以在"败火药"的使用上应严格区分其性能功效。如牛黄上清丸和黄连上清丸,在中药剂型分类中应属解表清里剂,与防风通圣丸当属同类,能使实热之邪从汗孔外达和从大肠排出。即中医常用的"开鬼门,洁净腑"的治疗法则。它们适用于表闭无汗、大便不通而内热炽盛者,前者清热的功效强于后者。而牛黄解毒丸和西羚丹是属于清里剂,无发汗解表作用,只能使热从大肠排出,后者的清热解毒功效较前者要强。但二者对感冒初起、表证未解者均不宜使用。清肺抑火丸亦属清里剂,偏重于治疗呼吸道炎症,但外感初起和表证未解者亦不宜使用,否则易致表邪闭塞入里迁延不愈。此类以祛邪为主的苦寒药不宜长期服用,邪祛中病则止,一般不超过3~5天,年老体虚者更应慎用。而治疗虚火的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养阴清肺丸之类以扶正为主,可适当延长服药期。 
 
  综上所述,平时应该保持心情开朗和放松,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津液,以免上火。如果已经"上火",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诊所诊治,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对症用药,切忌盲目乱用药,以免小"火"没消大病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