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什么?肠息肉危害大吗?为什么会长肠息肉?肠息肉可以预防吗?专家提醒:90%以上的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发现息肉建议及时切除,并且遵医嘱复查胃肠镜!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息肉切除后需要注意什么?
肠息肉是什么?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息肉都是良性的吗?怎么判断性质?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为什么会长息肉?
1.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01. 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02. 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03. 基因异常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04. 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哪种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
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长了息肉怎么办?
肠息肉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切除。
息肉切除后如何复查?
低危人群:治疗后1年复查结肠镜
高危人群: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①多发腺瘤;
②直径≥2cm;
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治疗后3~6月内复查结肠镜。
看胃肠,治肛肠,到宜昌肛泰医院
预约方式:进入「宜昌肛泰医院」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就诊服务」,找到「预约挂号」即可挂号。